Loading...

Market Analysis

Sustainable Development

太陽能回收政策與市場分析

良好商業模式與政府政策支持下 成為永續發展的領航企業

台灣地區

每千瓦模組約補助500元由非營利PV Cycle公司管理廢棄物、建立專家網絡及回收站。

歐盟地區

擁有完善的回收標準與處置機制聞名環境保護,鼓勵設立專責回收站,同時補貼回收業者。

目前太陽能板回收困境

全球在推動太陽能發電的同時,也逐漸面臨太陽能板報廢與回收的課題。在法規與政策面,歐盟雖然透過《廢電氣電子設備指令》要求製造商承擔回收責任,但各國在執行細節與監管力度上仍有差異,尤其中小型業者往往難以負擔成本。
美國在聯邦層級缺乏統一規範,多數州並未立法強制回收,僅有少數州如華盛頓州設有完整制度;日本雖有廢棄物處理相關法規,回收卻多屬自願性質,地方自治體亦普遍缺乏專用設施。

在經濟可行性上,回收成本高昂是各國的共通難題,中國身為全球最大的太陽能板生產與安裝國,回收體系仍未普及,加上材料價值偏低,企業普遍缺乏投入意願。美國的情況也類似,特別是在偏遠地區,運輸與拆解的成本往往超過原料售價,使回收在經濟上難以成立。台灣雖已開始規劃回收制度,但因廢棄量分散,無法形成規模經濟,導致回收廠營運壓力大。

在技術層面,太陽能板的多層結構和複合材料增加了拆解與分離的難度。歐盟雖擁有較成熟的回收技術,但高純度矽與稀有金屬的回收仍需投入高成本,且對含有毒金屬的薄膜板處理能力不足。日本的回收流程則集中於鋁框與玻璃,對稀有金屬的回收率偏低;而中國部分回收廠在有害物質處理的標準化上仍不完善,存在潛在的環境污染風險。

在產業鏈與責任分配上,美國尚未全面推行製造商責任延伸制度,回收責任多落在安裝商或用戶自身;台灣雖已將太陽能板列入「指定回收物」,但實務中回收網絡仍不完整,責任劃分與經費來源缺乏明確規範。

展望未來,廢棄太陽能板的數量將在 2030 年後迅速增加。歐盟可能面臨首波大規模退役潮,若回收產能不足將造成壓力;日本預估在 2040 年前累積大量廢棄板,若沒有經濟誘因,恐出現非法棄置問題;而中國在 2035 年後將迎來爆發式的報廢潮,若政策與技術無法同步提升,將對環境造成重大負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