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地區
每千瓦模組約補助500元由非營利PV Cycle公司管理廢棄物、建立專家網絡及回收站。
歐盟地區
擁有完善的回收標準與處置機制聞名環境保護,鼓勵設立專責回收站,同時補貼回收業者。
目前太陽能板回收困境
隨著太陽能發電普及,全球面臨太陽能板退役與回收挑戰。歐盟雖有《廢電氣電子設備指令》要求製造商回收,但各國執行差異大;美國缺乏統一聯邦規範,多數州未強制回收;日本回收多屬自願,缺乏專用設施。中國回收體系不完善,材料價值低削弱企業意願;美國與台灣則因運輸與拆解成本高、廢棄量分散,缺乏規模經濟。技術面上,多層結構與複合材料增加拆解難度,高純度矽與稀有金屬回收成本昂貴,有害物質處理能力不足。產業鏈責任分配不明,EPR
制度在美國與台灣仍不完善。
2030 年後,歐盟將迎退役潮,日本 2040 年前恐現非法棄置,中國 2035 年後報廢量爆發,若政策與技術未同步提升,將造成重大環境負擔。
環境ESG永續與可持續性
新技術能將太陽能板的回收率可提升至98%以上,相較傳統僅有85%至90%的回收率,大幅減少資源浪費並提高材料的再利用率。透過高效回收,可使高純度的矽、玻璃、鋁與銀得以持續循環使用,創造更多高附加價值的回收機會。
此外,物理分解技術取代傳統強酸或化學藥劑,不僅能有效降低環境污染,也符合ESG永續發展目標。隨著自動化技術的導入,回收處理過程可進一步降低人力成本、提升效率,強化業者競爭力,而全球光伏廢棄物回收市場規模至2030年更預估將達到1,200億美元(約新台幣3.6兆),顯示此產業發展潛力與商機十分可觀。